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其结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其结果是中央集权,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春秋时期,在外部威胁加剧的情况下,一些诸候国国君因为战事需要,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郡县制》

(1)材料一中的“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周代实行的什么地方行政政治制度体现了“贵族政治”?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长期实行的根本原因。

 

 

(1)实质:中央集权体制。制度:分封制。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答出三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郡县制”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分封制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官僚政治”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潮流角度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到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来衡量选官制度,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查看答案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这些规定旨在

A. 限制土地兼并

B. 恢复农业生产

C. 增加赋税收入

D. 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