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的。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蒲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A.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 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 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海地曾经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珍珠”。岛上有48万名奴隶在甘蔗园里劳动,把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和美洲土壤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世界上多数的糖,而财富却流入法国。到1804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乎停滞。反映出
A. 西方殖民过程中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 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亚非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
C. 三角贸易造成非洲和拉美地区长期贫困与落后
D. 亚非拉缺少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与引进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C. 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D.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明代有人提出“二十四民”之说,新添了“蓖头”、“修脚”、“修容”等“不稼不穑”之民。由此可见明代
A. 自然经济趋于崩溃
B. 城市经济显著发展
C. 阶层流动不受限制
D. 社会风气极度奢靡
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 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 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 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