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 1950年 B. 1956年 C. 1958年 D. 1979年
20世纪30年代,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地区,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厂址却设在湘潭。这些举措反映
A. 有利于强化国民政府统治
B. 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D.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波浪形态
B. 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发展
C. 民族独立才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D. 战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础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 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B. 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C. 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D. 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尚未起步
B. 孟买的棉纱质优价廉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家庭纺织业逐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