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这说明雍正时期
A. 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军机处、内阁分权制衡
D.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 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D. 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 官僚体系的成熟
B.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行政效率的提高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现象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 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 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 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 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