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澎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
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队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扰民生”。这种为民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
——摘编自王宏志《从施琅统一台湾看古代“爱国”的含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够完成统一台湾重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琅经营台湾的举措及其意义。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