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 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B. 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 激化中日矛盾
D. 加剧社会矛盾
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争霸战争的需要
B. 抵御外国的入侵
C. 保障赋役地租的征收
D. 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A. 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A. 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 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
C. 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