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冶铁技术的落后
B.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耕牛的极度缺少
D. 小农经济局限性
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 )
A.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唐朝武周(武则天统治)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 封建经济继续繁荣 B. 政府税收大幅下降
C. 军阀割据更加突出 D. 新的经济形态萌芽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所引起的社会震动之大,甚至在数十年后仍能感受得到。……社会上低迷凄凉的悲愤与失败情绪开始弥漫,有学者悲愤地写下:“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最初的痛楚过去之后,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思考,他们终于意识到,中国从败给西人到败给东人,其根本原因绝非个别将帅的作战不力,或者是朝廷奸臣卖国所致,近代史上士人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思想转折来到了。
——摘编自张鸣《再说戊戌变法》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明确指出“五四”即爱国运动的,最早是北京学生联合会发出的《致各埠商会请其对于爱国工人之生计速筹补助方法》信函。信中明确说:“故五四以爱国运动遍全国,奔号之士满海内,良以国不可亡,人不可奴,五色之旗,不可不飘扬于神州。”……“启蒙”的称号正式用到“五四”头上,其时间较“爱国”称号要晚17年。1936年某学者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简述近代士人“最关键的一次思想转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为什么被定性为“启蒙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得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2)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