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古者贵贱有章,衣服有别,无敢惑紊者。羔裘豹袖者,望而知为大夫,褐宽博者,望而知为贱役。”材料反映了古代服饰特点之一是
A. 拘谨
B. 呆板
C. 等级森严
D. 保守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 西装
B. 长袍马褂
C. 旗袍
D. 中山装
材料: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1918年8月20日,黄炎培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设木工、铁工、珐琅、纽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黄炎培亲订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校训,并进一步明确说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黄炎培是第一个提倡“增加生产从教育入手”的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开展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材料一: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在数量、规模以及任务授权上受到了较大限制。维和行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停火、稳定战乱地区局势和为推动政治进程创造条件。维和人员不配备或只配备轻型武器,其作用主要是将敌对双方隔开,监督双方执行业已达成的停火协定。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大,其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军事性维和,逐渐演变成担负军事和民事等多重任务。联合国维和行动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处理国家内部冲突和内战。而且,维和目的已经不仅仅限于通过军事干预手段防止冲突发生,更包括各种复杂的建设和平活动。联合国维和人员中除了军人以外,还包括警察以及人权、法律、民政、经济、新闻和人道主义等各种领域的专业人才。
——以上材料摘自庞森《走进联合国》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针对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户口租调,十亡六七”的情况,隋文帝进行了户籍管理改革。他制定了保闾制度,畿内以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正。畿外保上为里,设里正;里上为党,设党长。由保长、闾正、族正、里正、党长等办理均田、征税与户籍。开皇五年(585年),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户口检查。在检查中,奖励人民互相举发。这次检查的结果,得到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为了进一步防止户口隐漏,高颎又建“输(租赋)籍(户籍)之法”,即将百姓应纳租税,依照每户财产状况,分别规定税额,登记在册籍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进行户籍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户籍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