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

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A. 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

B.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 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D 【解析】根据材料“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可知种植棉花(即撞树)较之“蚕桑”经济效益高,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没有涉及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而是强调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 脆弱性

B. 封闭性

C. 再生性

D. 落后性

 

查看答案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查看答案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和一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中可以反映出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是什么态度?

(2)根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所强调的“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3)材料一中提到的“恐惧”指什么?材料二中的“彻底的革命计划”指什么?

(4)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