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史实是,汉代刺史。 记载 出...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史实是,汉代刺史。

 

记载

出处

“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汉书》

“武帝元丰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谴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汉旧仪》

“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

《后汉书》

 

 

A. 位卑权重

B. 行使监察职责

C. 居无常所

D. 权限不断扩大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监纠非法”等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刺史行使监察职责,巡视地方监督官员。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刺史“位卑”,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有常治所”来看,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刺史权限不断扩大的过程,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 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 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 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海港广州起航,先驶向东南亚各国,然后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港口……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在中外经济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以丝绸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物产大量运往西方各国……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为中外客商从事贸易提供种种优待和方便。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它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大大增强。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宋元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货物总额不仅创新高,而且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编自《古代丝绷之路》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国家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今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查看答案

1787年5月费城制宪会议上,反联邦党人杰斐逊等认为暴政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和“政治精英”,主张一个社会越贴近自治越好。这反映出反联邦党人

A. 主张缩小邦联政府的权力

B. 反对建立联邦中央政府

C. 希望维护原有的邦联体制

D. 要求保障各州的自主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