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其父深感科举不能救民、携子祖禹归隐虞山,临死前将编撰《读史方舆纪要》的重任交于顾祖禹。不走。他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希望他“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顾祖禹在搜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终于在50岁时撰就《读史方舆纪要》。但与徐霞客相比,去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梁启超,只肯定《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了。以梁氏看,《读史方舆纪要》则是不折不扣的历史书了。

——摘编自冯岁平《简论明清之际地理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祖禹科技成就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

 

(1)历史背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日益腐朽;传统的地理学存在不足。 (2)评价:总结了古代地理学的成就,继承了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优秀传统;但仅仅是文献总 结,缺乏实地考察的依据,缺乏科学研究的精神。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科举不能救民……《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世致用思潮、科举制度腐朽、传统地理学的不足等方面分析顾祖禹科技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评价,根据材料“其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以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结成就、继承传统、缺乏考察、缺乏科研精神等方面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提议“不可行”,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当工人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地缘政治上考虑,这是“不可取的”,英国因此拒绝了提议。当战争延伸到1916年夏季时,英国的处境相当危险,索姆河一战尤其使英国元气大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一改初衷,在1916年夏天接受招募华工的提议,到1917年4月底,30万中国劳工已被英国送到法国前线。

——徐国琦《英、法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材料二  被征往欧洲的华工年龄在20—40岁之间,个个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他们一天工作十小时,一周七天,极少休息,华工的到来至少可以帮助相当数目的英、法青年走上前线,直接参战。从这一角度来看,14万华工就等于14万部队……尽管遭受着平等的待遇,华工们仍然忍辱负重在战斗中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协约国最终取得一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让西方最终接纳了他们……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身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出将列强在华特权物归还原主等正当要求。

——摘编自《简论华工军团对一战的作用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英国拒绝招募华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参战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农事机构进行多次调整,农业工作被纳入战时轨道。1937年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了农产调整委员会,1938年1月,国民政府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农产调整委员会改组为农产调整处。1939年国民政府设立农产促进委员会,1940年又成立农林部,直属行政院,管理全国农林事业。在后方各省设立工作站,协助各省进行农业改进工作。后方各省设立农业推广繁殖站,各县设农业推广所来实地指导并扶助农民改善耕地技术和经营方法。1945年初,在农业促进委员会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国民政府中央和后方各省地方农业机构的调整、建立、健全,对于农业科技工作向薄弱的西南、西北地区去推进有相当的组织、示范和督导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机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机构调整的目的和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欧洲

人物

著作

人物

著作

李贽

《焚书》《藏书》

霍布斯

《利维坦》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城志》

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法的精神》

王夫之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卢梭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技术》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唐甄

《潜书》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边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

 

时间

活动及成果

1989年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91年

韩国汉城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

1993年

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1995年

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

 

 

A. 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

B.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C. 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

D. 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