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D.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B.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其父深感科举不能救民、携子祖禹归隐虞山,临死前将编撰《读史方舆纪要》的重任交于顾祖禹。不走。他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希望他“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顾祖禹在搜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终于在50岁时撰就《读史方舆纪要》。但与徐霞客相比,去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梁启超,只肯定《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了。以梁氏看,《读史方舆纪要》则是不折不扣的历史书了。
——摘编自冯岁平《简论明清之际地理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祖禹科技成就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提议“不可行”,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当工人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地缘政治上考虑,这是“不可取的”,英国因此拒绝了提议。当战争延伸到1916年夏季时,英国的处境相当危险,索姆河一战尤其使英国元气大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一改初衷,在1916年夏天接受招募华工的提议,到1917年4月底,30万中国劳工已被英国送到法国前线。
——徐国琦《英、法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材料二 被征往欧洲的华工年龄在20—40岁之间,个个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他们一天工作十小时,一周七天,极少休息,华工的到来至少可以帮助相当数目的英、法青年走上前线,直接参战。从这一角度来看,14万华工就等于14万部队……尽管遭受着平等的待遇,华工们仍然忍辱负重在战斗中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协约国最终取得一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让西方最终接纳了他们……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身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出将列强在华特权物归还原主等正当要求。
——摘编自《简论华工军团对一战的作用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英国拒绝招募华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参战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农事机构进行多次调整,农业工作被纳入战时轨道。1937年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了农产调整委员会,1938年1月,国民政府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农产调整委员会改组为农产调整处。1939年国民政府设立农产促进委员会,1940年又成立农林部,直属行政院,管理全国农林事业。在后方各省设立工作站,协助各省进行农业改进工作。后方各省设立农业推广繁殖站,各县设农业推广所来实地指导并扶助农民改善耕地技术和经营方法。1945年初,在农业促进委员会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国民政府中央和后方各省地方农业机构的调整、建立、健全,对于农业科技工作向薄弱的西南、西北地区去推进有相当的组织、示范和督导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机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机构调整的目的和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 欧洲 | ||
人物 | 著作 | 人物 | 著作 |
李贽 | 《焚书》《藏书》 | 霍布斯 | 《利维坦》 |
顾炎武 |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城志》 | 孟德斯鸠 |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法的精神》 |
王夫之 |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 卢梭 |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技术》 |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 狄德罗 | 《百科全书》 |
唐甄 | 《潜书》 |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