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

(题文)《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

B. 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

C. “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

D. 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D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立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但不能据此推断控制边疆地区是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因事设官,官不必备”,反映出行省还不是常设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都省”是指行中书省,故C项错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见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查看答案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查看答案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剪力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