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验货)。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
A.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A. 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 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
C. 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
D. 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 升降由皇帝决定
C.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 巩固了中央集权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A.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 沿用九品中正制
B. 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 存留察举制痕迹
D.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