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的殖民航海贸易政策,他们崇尚海外冒险、鼓励殖民扩张,甚至支持用暴力手段夺取财富的真正海盗行径……如同马克思所揭示的:“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摘编自黄顺力《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欧美各国纷纷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过剩和市场狭小的矛盾。因此,单一民族经济的发展开始超出了国界的束缚,形成了最初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个时期经济国际化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与掠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鲜明的特征:新兴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寻找工业产品倾销市场和掠夺原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西欧对整个世界的优势主导地位,其中英国由于引导了工业革命而独占鳌头,成为“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杨丽红《论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特点。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主要反映了
A. 安土重迁的传统乡土观念 B.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C.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D. 大跃进中“以钢为纲”的效果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个时期的一幅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其深刻寓意是解放思想
B. 图中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落后面貌
C. 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D. 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A. 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 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C. 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 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