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下图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业集体化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
A. “凯恩斯主义”
B. “福利国家制度”
C. “新经济”
D. “混合经济”
“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这说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农业生产比例上升
C.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D.工业生产比例上升
鲍盛刚在《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中说:“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这里的“氧气面罩”是指
A. 积极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
B. 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