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外交环境的变化
B. 国内政局的稳定
C. 教育体制的改变
D. 经济水平的提高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针对有少数国家代表诬蔑“中国对他国进行颠覆活动,中国必须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中国代表团表示“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关于这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
B. 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我国
A. 提出了“另起炉灶”方针
B.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 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 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C.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 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挖苦道: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不久,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成功的促进了有色人种的团结,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材料中所说的“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的会议是指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