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该论断
A. 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 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 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D. 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军团功勋章和证书(戴将军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在授勋证书上写道:“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对中国远征军理解错误的是
A. 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军队配合击败侵缅日军
B.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救援美英联军
C. 既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盟军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D.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侵入中国大西南地区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A. 商品市场扩大
B. 大众传媒的发展
C. 商业广告的制作
D. 推销技术革新
(题文)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 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 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 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D. 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