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识界对“President”(总统)一词的翻译中,最流行的音译是“伯理玺天德”,也大量存在“反求诸己”而将其意译为“首领”“大酋”“尚书”“民主”等不下几十种。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知识界崇洋之风盛行
B. 西学东渐走向深入
C.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 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A. 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B. 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C. 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 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A. 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
B. 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 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 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伊丽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法律要做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简要的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摘编自高德步《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