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 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 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 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上述变化表明
A.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
B.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
C. 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
D. 印刷术引入促进文化繁荣
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1988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确认“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等观念。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
B. 确立了企业的主体资格
C.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A. 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 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毛泽东意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
A. 具有高度的国际普适性
B. 需以科学态度理解运用
C.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 植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