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曰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1)社会动荡,民族危机;个人立志救国,与时俱进;爱国救亡思潮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改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基础;是近代爱国救亡的典范,激励了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 【解析】 (1)原因:试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所以考生要以材料句子为单位,结合陈望道救国主张的具体变化,寻找影响他变化的原因。概括材料“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可知,当时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到日本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可知受当时十月革命的影响,传播马克思主义。 (2)评价:从陈望道的救国主张中,从积极方面评价他的历史功绩,如应对新时局,不断探索和调整救国主张;从毛泽东的话语中,可知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对后人来说,树立爱国救亡的榜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查看答案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表为联合国通过的部分重要决议简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国际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B. 西方传统殖民体系切底瓦解

C. 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影响深刻

D. 发展中国家主导联合国决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