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
| 两汉至隋 | 唐 |
|
| 两汉至隋 | 唐 |
陕西 | 29 | 32 | 四川 | 1 | 15 | |
山西 | 10 | 32 | 江苏 | 15 | 18 | |
河北 | 12 | 24 | 安徽 | 9 | 12 | |
河南 | 37 | 11 | 浙江 | 13 | 44 | |
甘肃 | 2 | 4 | 福建 | 6 | 29 | |
湖北 | 1 | 4 | 江西 | 3 | 20 | |
湖南 | 2 | 7 | 云南 | 2 | 1 |
A. 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
B. 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 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
D. 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
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 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 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劳动者
B. 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资本家
C. 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表明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