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和1953年我国高校进行了两次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这种调整
A.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合理配置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C. 提升了国民的科学素养
D. 适应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下图反映了英、法、德、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该国最有可能是
A. 英国
B. 德国
C. 日本
D. 法国
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大公报》称该现象为“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由此可见近代中国
A. 传统与现代的折中调和
B. 官民之间矛盾渐趋激化
C. 革除传统陋习进程艰难
D. 民主共和观念名存实亡
下表反映了著名学者昊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 成都(%) | 北京(%) |
衣食住宿 | 68 | 23 |
书籍教育 | 23 | 32 |
娱乐享受 | 9 | 45 |
A. 当时成都的城市化水平比北京低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在两地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D. 当时北京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较多
1892年《申报》的一则时文记述:“一衣服也,绸缎绫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一饮馔,山珍海错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甚且衣袜、眼镜、毛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上海
A.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B. 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 西式杜会生活得到普遍认同
D. 市民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宋代程颢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明末清初黄宗羲则指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这表明黄宗羲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提倡君臣关系的平等性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价值
D.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