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A.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皇帝制
D. 科举制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宣慰司
D. 行中书省
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
A. 皇帝无为而治
B. 行中书省事务繁多
C. 相权高于君权
D. 中书省的权力过大
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
A. 贵族政治
B. 分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郡县制
据记载,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出奔(逃出原居住地或本国)”现象,因君位争夺导致的“出奔”总计70起,92人次,因族长争立导致的“出奔”总计4起,12人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诸侯国间战乱不断
B. 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 贵族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D. 平民势力开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