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 颁布“解负令”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 废除“六一汉”制度
D. 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卓越贡献,从中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包括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与蓄意破坏会议的美国进行斗争;对有一定和平愿望但又态度动摇的英、法既斗争又联合;对有中立倾向的老挝、柬埔寨王国政府采取和解政策;与友方(越南和苏联)密切合作、保持一致,但又不消极等待……在谈判过程中,他则始终清醒地估计到美国干涉造成战争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其严重后果,因此当出现僵局时,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妥善考虑适当的让步……极力避免谈判破裂。
——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
材料二 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思想,就是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形成的(周恩来)科学地概括出“一纲四目”思想。“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则是:
(1)台湾统一于中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
(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一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郭溪土《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的外交策略。结合所学,指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所发挥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和平解放”台湾思想提出的相关国际背景。
(3)有学者认为“‘一纲四目’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初步框架”,结合其内容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材料二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参议员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35岁以下有37人,占71.43%。
这些人有革命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由此固然能够制定出一部足够民主的宪法,但其制定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事实上,当时中国的立宪派、旧官僚、大地主、旧式知识分子、乡绅、农民、工人等的利益和要求在约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袁世凯的势力未能参与宪法的制定,因此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便不遗余力地破坏宪法(1914年《临时约法》即被废除)。
——以上均摘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材料三 1975年宪法把原来宪法的106条压缩为30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权力机关,通篇强调阶级斗争,……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取消了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规定等等。
——《我国宪法历次制定和修订的情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人员的构成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75年宪法到1978年即被废除,根据材料三分析1975年宪法短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和以上分析,指出法律要具有生命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D.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969年8月14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下表篇讲话。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尼克松的这一讲话
A. 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B. 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
C. 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D. 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是
A. 综合国力的提升
B. 中美关系的缓和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改革开放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