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可随着1980年的临近,这个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更是悄无声息。这一政策
A. 符合了当时中国农业现状
B. 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
C.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
D. 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展现了一段长期被广泛传诵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演讲词:“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但近年出版《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中却并未发现此记录。对此,从史学研究角度上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
A. 该发言体现国人民族主义激情而颇具史料价值
B. 把山东比作耶路撒冷更能博取国际社会同情
C. 因其长期广泛传诵而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D. 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刊物中出现了《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文章。《新青年》的这一转变表明陈独秀等人
A. 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 意识到政治变革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C. 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 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鸦片战争以前,上海道台的职责主要有三:监督地方行政、维持地方治安、兼理海关。鸦片战争后,其上述职责并未改变,清政府又赋予了更重要的职权:办理地方外交、从事洋务活动,并增设了会丈局、洋务局、会审公廨、巡防保甲局等办事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上海道台
A. 成为具有洋务思想的行政官员
B. 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表现
C. 职务管辖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大
D.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晚清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张速度比清代前期要快得多。在光绪十二年(1886)之后的十年间,清廷财政收入始终保持在8000万两以上,比嘉道年间多了一倍。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岁入突破两亿两关口,用了五年时间便使收入规模又扩大了一倍。导致晚清财政收入得以猛增的根本因素是
A. 清政府实行近代税收制度和政策
B. 关税收入猛增并占据主导地位
C. 近代社会经济基础和结构的转变
D. 晚清社会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B. 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C. 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