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3成员的做法,并保证要使干部得到尊重。他上台后的第一年,地方党委书记只更换了9%,14个加盟共和国书记只更换了2个。从苏共23大到26大,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勃列日涅夫此举导致
A. 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B. 经济改革逐渐趋于保守
C. 集体领导原则被放弃
D. 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禁止劳资双方的结社行为。1813和1814年,议会先后废除《工匠法令》中工资管制和学徒年限的条款。1824-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从这一变化中可知当时英国
A. 政府强制干预劳资关系
B. 劳资冲突得到有效缓解
C. 政府政策逐步转向自由放任
D. 政治改革引领经济发展
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
A.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B. 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 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 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上世纪五十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可随着1980年的临近,这个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更是悄无声息。这一政策
A. 符合了当时中国农业现状
B. 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
C.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
D. 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展现了一段长期被广泛传诵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演讲词:“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但近年出版《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中却并未发现此记录。对此,从史学研究角度上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
A. 该发言体现国人民族主义激情而颇具史料价值
B. 把山东比作耶路撒冷更能博取国际社会同情
C. 因其长期广泛传诵而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D. 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刊物中出现了《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文章。《新青年》的这一转变表明陈独秀等人
A. 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 意识到政治变革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C. 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 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