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有关世界经济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

阅读有关世界经济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举一例说明13、14世纪“世界贸易网”的形成。指出13至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16世纪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材料二中“真正的世界经济”指什么?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与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受哪些重大事件或现象的影响。

材料四  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图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

——《中外历史纲要》

(4)材料四对“经济全球化”做了怎样的评析。

 

 

(1)形成:丝绸之路 变化:边缘——中心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2)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关系:主导与附庸;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国际分工;掠夺与被掠夺 (3)变化:出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或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事件或现象:经济危机;二战的冲击;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 (4)评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或答利弊共存);要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 (1)一问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中西方经济联系的纽带;二问根据材料“早在13、14世纪…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进行概括即可;三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影响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问根据材料“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结合所学业从经济附属关系、经济联系、经济扩张表现、国际分工与经济交流方式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签署”从经济模式差异及经济走向体系制度化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形式渡过经济危机,二战的冲击下西欧走向衰落,美国实力增强,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与货币体系,与此同时社会苏联崛起与美国进行争霸,冷战形成。 (4)根据材料“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所谓“逆全球化”现象”结合所学从辩证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并积极应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政治文明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两处图文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局面,分析它们对秦朝、唐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2)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二中“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内涵,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

材料三  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开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次大会。最要者为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及选举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1949年9月30日)

——节选自《竺可桢日记》

(3)材料三中记载的会议体现了哪些精神?评价这次会议的影响。

材料四  三点至怀仁堂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日通过国家大宪章,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所以外国记者亦特多……票写好后分为八组,十个票箱投票。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周总理主席,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1954年9月20日)

——节选自《竺可桢日记》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的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画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查看答案

下图中划线的城市在新时期被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推动它们开放的有利因素是

 

A. 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

B.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C.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 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

 

查看答案

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A. 土地革命的开展

B. 秋收起义中受挫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查看答案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 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