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A.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 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C. 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D. 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C.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D.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翻刻版)
A. 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 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 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C.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D.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B.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C.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D.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