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他在日记中写道:“楼寇随手而得...

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他在日记中写道:“楼寇随手而得平津,殊出意料之外”。对日外交似过于强硬,“如当时密允宋哲元准楼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展缓准备,亦较完密。此则余对于外交政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这表明

A. 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

B. 国民政府坚持对日妥协

C. 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

D. 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

 

C 【解析】 根据材料“在平津失守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对日抗战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可知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故C选项符合题意。 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的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对日妥协与材料不符,B选项排除。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是影响备战政策的一个小方面,D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7年,淞沪会战中日军出动30艘军舰,每舰有大炮12门以上,而中国右翼军团抵抗部队用于作战的仅6门炮。1940年,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之战,一二九师三个旅围攻日军一部300余人,苦战一天,仍有约60名鬼子逃脱,一二九师损失了500余人。这可以佐证

A.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关键

B.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D. 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艰难

 

查看答案

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称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至于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予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A. 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B. 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C. 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D. 日本灭亡中国的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

 

查看答案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决定攻占长江以北各战略要地,沟通南北战场。为此,日军先后调集约24万人的兵力,于1938年1月分别从镇江和济南出发,开始南北夹击华东,国民政府先后调集60万的兵力进行抗击。该战役

A. 粉碎了日军速胜的战略企图

B.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表明国民政府战略重心转移

D. 加快国共两党合作的步伐

 

查看答案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标志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查看答案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同胞们!救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反对妥协退让政策

B. 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C. 举起民族主义大旗

D. 提出统一战线主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