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自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 14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 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 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站在他们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A. 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C. 它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西欧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以下描述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A. 人文主义鼓励大胆追逐利益
B. 西欧金银价格下跌,物价上涨
C. 美洲烟草、棉花等传入欧洲
D. 世界各地连成一个统一的市场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戊戌变法,虽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但这场运动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材料三
历史研究时期 |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启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 |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 |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 |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摘編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变法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教训。
(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三、四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3)材料反映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他们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