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 其弊端日益突出
B.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我们汉语中有些称谓语,如“祖孙”、“君臣”、“师徒”、“父母”、“弟妹”等,我们使用时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的。这种称谓语的结构排列体现了
①宗法观念
②民主平等
③等级观念
④男尊女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 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
C.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 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