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奶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
A. 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 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 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 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即战士在战争中立功就要用好的田宅来奖赏。韩非子的这一主张
A. 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严重
B. 促使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明朝邝瑶的《耖田》诗载:“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
A. 精耕细作
B. 铁犁牛耕
C. 因地制宜
D. 集体劳作
近些年,考古学家在江西吊桶环发现距今(2019年)9000〜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距今(2019年)10000年前的稻谷化石。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我国
A. 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古代农业起源较早
C. 先民定居生活历史悠久
D. 是世界农业发源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一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二 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想念冷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