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步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
A. 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
B. 国人思想素质的提高
C.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 传统儒家思想被彻底抛弃
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运用的方法。下列事实中存在因果关系的有
A.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发昌机器厂
C.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国民政府统制经济——官僚资本膨胀
18世纪晚期,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一场革命正在发生”这样一些语言来描绘某个变革的发生。这场“革命”
A. 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使电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
D. 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人口数从1871年的970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 城市化成就比较显著
B. 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C. 城市人口总数超过了农村
D. 德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阶段的两宋,其商品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当时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商品经济无疑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下列属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表现的有
A. 市坊界限被打破
B. 乡村开始出现草市
C. 商业活动打破时间控制
D.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1874年《申报》报道,电报开通之后,商人不仅在上海一埠可以迅速了解近处通商口岸的消息,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材料旨在强调
A. 上海经济地位重要
B. 电报的作用强于报纸
C. 报纸注重商业信息
D. 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