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A. 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 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 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A.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
A. 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
B. 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
C.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
D. 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
《国语》记载:“故有虞氏褅(dì,祭祀)黄帝而祖顼;……夏后氏黄帝而祖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神话中黄帝曾经的居所),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
A. 贵族政治体系的形成
B. 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初具民族认同意识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