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A. 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 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 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与德意志马丁·路德主张共同之处是
A. 否定神权
B. 崇尚自由
C. 挑战权威
D. 倡导民主
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 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
B. 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C. 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 “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