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 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 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 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 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外国纺织品竞争力非常强
B. 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
C. 小农经济受到进一步冲击
D. 粮食的商品化有很大提升
1714年,英国安妮王后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 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
B. 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 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D. 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 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 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 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 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 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 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 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革命派……专从满、汉的恶感方面鼓吹……他们用历史的方法,专搜罗明末亡国的故实,借以挑动汉人的亡国之痛,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不久革命思想便传遍了全国。”这说明在当时广泛流传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国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