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 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 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 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 宋朝枢密使;元朝枢密院
1301年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非常完善
C. 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
D. 行省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藩镇
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废除世袭制度
B. 抑制割据势力
C. 加强军事控制
D. 控制官吏任免
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下面是唐朝官修六史及主要作者简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史书 | 《晋书》 | 《梁书》 | 《陈书》 | 《北齐书》 | 《周书》 | 《隋书》 |
主要作者及官职 | 房玄龄(中书令)令狐德棻(秘书丞) |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 李百药(中书舍人、散骑常侍) | 令狐德棻(秘书丞) | 魏征(侍中)房玄龄(中书令) |
A. 官修史书反映真实客观的历史
B. 官修史书利于修撰规范多样
C. 统治者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
D. 官修史书促成社会重史风尚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