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A.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 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 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派往欧洲的14万中国劳工中高达3万余人死亡,长眠异国他乡。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中国劳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中国劳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 中国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D.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了战胜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把世界各国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实际上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其依据是
A. 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一战中实际上的交战国全都属于欧洲国家
D.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下图反映的是清朝某机构的运作流程图,这反映了该机构
A. 总揽了一切“军国大计”
B. 是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
C. 成为皇帝独揽大权的工具
D. 使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注重依法治国
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明朝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有人认为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没有成为宰相;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单相制向双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造成这种不同认识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明朝内阁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B. 研究者研究方法和所用史料不同
C. 研究者的态度掩盖了历史真相
D. 历史典籍对内阁记述的不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