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儒学家很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

古代儒学家很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走何也?曰:无何也!足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巨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白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指岀荀子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据材料三,指岀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岀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岀发点。

 

 

(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主张:天人感应。 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3)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 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 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解析】 (1)根据“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荀子的自然观是认为自然界变化尤其规律,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并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和国家的兴乱没有必要关系。因此荀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义和王道。 (2)根据“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天人感应。其目的在于规劝君主实行仁政。 (3)根据“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可知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是要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的思想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战国到明清,儒学家们探讨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关注自然现象和国家治乱兴亡上。荀子主张实行仁义,董仲舒规劝君主实行仁政,王夫之主张遵循天理,说明他们的出发点多是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与民同乐”“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简要阐述他们的思想在实践中如何得以体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一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宜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四个政治派别的观点?

(2)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3)以上四种不同的政治派别分别掀起了哪些运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科学使人认识宇宙的真理,推倒上帝的偶像,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开启人的思维悟性,以现代理性战胜迷信的思想革命运动,在实质上是对理性与自由的呼唤。

欧洲启蒙运动为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又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

——摘编自孙希国、刘玉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说略》、弗里德尔·希尔《欧洲思想史》

根据材料反映的欧洲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请提炼一个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联系材料,紧扣题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的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遇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黄宗義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

B. 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

C. 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