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年间有个铁规,“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 治国理念的政治智慧
B. 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有效防止了君昏臣佞现象
如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 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 经济重心南北均衡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自然经济有所发展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凸显华夏正统地位
B. 促进史学发展
C. 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D. 减少变革阻力
(题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A. 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 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 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 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