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资治通鉴》书影,以“三家分晋”为开篇。作者先是陈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接着提出: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据此推知,司马光如此记史
A. 肯定了周威烈王的做法用以资政
B. 基于三家分晋使分封制开始动摇
C. 体现了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
D. 反映了摒弃个人好恶的治史态度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何启(1859~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早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后留学英国。何启自小接触西方国家的政治与科学,深感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曾与友人胡礼恒合撰《新政论议》《新政安衡》《革命新论》等书,批判中国传统礼法和旧学,宣传改革维新,提出西法救世的主张,高举民权,倡议清廷变法及改革官僚制度。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后,何启给予坚定的支持,掩护兴中会在香港设立的据点,并参与筹划兴中会的广州起义,负责起草对外宣言。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邀请何启返回广东担任公职。除公职外,他还投资地产,晚年与区德、曹允善等人合作,设立启德地产公司,向政府投得九龙湾,自行填海,建筑民宅。
——摘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启的历史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对西班牙进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海权理论创始人马汉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而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美国以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最终,西班牙大败并请求停战,两国于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摘自王丹韵《浅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4年9月,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在浙江召开,会议形成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实行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价格双轨制经济政策诞生。双轨制是指同时存在着体制内(计划轨)和体制外(市场轨)两种价格体制,是中国政府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实施阶段(1985~1991年)。改革的区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改革的对象由价格体系扩展到购销体制;改革的手段由以调为主转向以放为主、调放结合。二是逐渐向市场定价方向并轨阶段(1992~1997年)。这一阶段,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既改善了价格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创造了必要条件。
——摘自田伟《双轨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及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