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两位学者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 | (美)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
据此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
A. 爆发原因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B. 是缺乏理性的盲目爱国行为
C. 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
D.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 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 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 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 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 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 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 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下图为《资治通鉴》书影,以“三家分晋”为开篇。作者先是陈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接着提出: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据此推知,司马光如此记史
A. 肯定了周威烈王的做法用以资政
B. 基于三家分晋使分封制开始动摇
C. 体现了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
D. 反映了摒弃个人好恶的治史态度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