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
A. 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
B.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 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
D. 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
(题文)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 B.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 D. 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
在同盟会筹备会上讨论这个组织的名称时,有人建议叫“对满同盟会”,孙中山用“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的理由否定了这个建议。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A. 辛亥革命不以反满为目标
B. 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
C. 辛亥革命以反封建为宗旨
D. 辛亥革命要铲除一切专制因素
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手工纺纱衰落的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据此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A. 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外国竞争中处于优势
B. 传统小农经济解体耕织分离
C. 中国土纱业和土布业的解体程度不同
D.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逐步上升为法定行政中枢
B. 发展趋势是逐步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 阁臣的参政权力不断增大
D. 化解了皇帝集权与内阁分权的矛盾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但唐代每丁给田80亩,每家100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财。”这一变化说明
A.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 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
C. 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