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5世纪到15世纪,英国国会只有在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24年...

从5世纪到15世纪,英国国会只有在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24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的45年中,国会只召开了10次”。1694年英国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材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国家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国王统而不治局面形成

 

B 【解析】 根据材料“从5世纪到15世纪,英国国会只有在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24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世的45年中,国会只召开了10次”。可知议会根据君主意志才召开,体现了君权至上。据材料信息“1694年英国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可知的议会“被制度化、定期召开”,体现了国家有关的制度规定即法律规定,法律至上,所以材料中议会召开依据的变化,反映了由君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的转变,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都是18世纪中叶,C、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初,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建立走向繁荣,法律领域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这种新的分类标准。这种划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加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的干预

B. 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事务日益复杂

C. 公民事务独立于国家管理外的要求

D. 帝制取代共和制,专制君主出现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

A. 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

B.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 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

D. 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

 

查看答案

(题文)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    B.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    D. 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

 

查看答案

在同盟会筹备会上讨论这个组织的名称时,有人建议叫“对满同盟会”,孙中山用“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的理由否定了这个建议。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A. 辛亥革命不以反满为目标

B. 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

C. 辛亥革命以反封建为宗旨

D. 辛亥革命要铲除一切专制因素

 

查看答案

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手工纺纱衰落的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据此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A. 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外国竞争中处于优势

B. 传统小农经济解体耕织分离

C. 中国土纱业和土布业的解体程度不同

D.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