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A. 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 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
C. 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 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 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 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 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书,直到崔氏妥协。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但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这反映出
A. 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B. 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
C. 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
D. 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东西文明之互争雄长,历史上之遗迹已数见不鲜,将来二种文明果常在冲突轧轹之中,抑有融会调和之日,或一种文明竟为其他所征服,此皆未决之问题。以余言之,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李大钊1918年7月《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选择第三新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大钊“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的观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领导人认识到对军事上不断加强的德奥同盟进行战争是非常危险的,在与英国存在着隐蔽而持续的殖民冲突的情况下,其结果甚至是灾难性的。1899年,法国在法绍达事件中对英国让步。英国与俄国在远东、中亚的冲突,与法国在非洲的冲突,分散了英国的力量,减少了它对德国的“世界政策”的抵抗能力。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英国惧怕法国参与俄国方面的作战,因为一旦这种情形出现,英国不得不按照英日同盟的义务而协助日本作战,因此,英国希望加快对法谈判的进程。1904年4月8日,双方签订《英法协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以及所附的秘密条款,这实质上表明法国承认英国对埃及的占领,不妨碍英国在埃及采取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特权地位。通过这一协定,“英国人解决了他们同法国的分歧,避免了同俄国的战争”。
——摘编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英法协定》签署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法协定》的性质及其的签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9年2月,立法院推定吴尚鹰、胡展堂等五人为起草小组,负责起草《土地法》,历时一年半完成。1930年6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土地法》。《土地法》条款:第七条“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中华民国国民全体,”的规定指出了国民政府上地改革的最高目标,即土地国有。《土地法》对个人或集体所有土地面积最高额的限制、国家随时征收私有土地。《土地法》有减免地租及反对预租、押租等条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土地改革被迫停顿下来。
——摘编自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