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实施“一五”计划
B. 组织人民公社
C. 进行三大改造
D. 发动“大跃进”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群众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D.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甲午战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状元张謇等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从而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 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1886年贵州青溪铁厂开始筹办,它是贵州第一个官商合办、为军火工业服务的近代民用钢铁企业,但最终因资金、管理等问题归于失败。下列与该企业类型相同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发昌机器厂
C. 开平煤矿
D. 福州船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