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雅各布·布克哈特用两个词来界定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即‘个人主义’和‘近代性’。…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意大利是‘近代欧洲的长子’,彼特拉克是‘第一个真正的近代人’……
布克哈特的这种观点是一种神话……布克哈特的错误在于他根据自己的评价来理解这一时期的学者和艺术家。根据其表面价值而选取了这一复兴的故事并将其扩展成一本书。在艺术复兴和古典复兴这样的传统表述中,加入诸如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和近代性等新的东西……
这一19世纪文艺复兴的神话仍然被许多人严肃对待。电视公司和背包旅行的组织者们仍然从中挣钱。然而职业历史学家们即使仍然发现这一时期和这场运动充满魅力,也对文艺复兴的这一版本感到不满。关键是布克哈特和他同时代的人竖起的这座大厦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更确切的说,它尤其被中世纪史家的研究削弱了基础。后者的论点基于大量细致的观点,但主要有两点:首先,有些观点大意是说所谓‘文艺复兴的人’实际上更像中世纪人。他们在行为、前提和思想上比我们往往认为的更加传统——而且比他们自视的更加传统。亨赛特认为,即使是彼特拉克,这位布克哈特认为是‘第一个真正近代的人’也有许多态度与他描绘的‘黑暗的’世纪相同……其次,中世纪史家积聚了某些论点,大意是说文艺复兴并非如布克哈特和他同时代的人曾认为的那样是‘单数的’事件,这个词实际上是以‘复数’来使用的。在中世纪有各种‘复兴’,最著名的是12世纪和查理曼时代。在这两个时代,都有一系列文学和艺术成就,并伴随着对古典学问兴趣的复兴。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当时的人都将他们的时代描绘为恢复,再生成‘革新’。”
——彼得·伯克:文艺复兴的神话《西方文明史读本》(美,丹尼斯·舍尔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以及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历史学家反对布克哈特的原因。你如何认识文艺复兴并举例说明。
美国学者列文森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一书中写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思考原有观点的环境时,他被自己深藏的思想带入时代谬误中。而他们(“新青年”),作为梁启超的后来者,有可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的选择,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了既能解答梁启超所要解答的问题又能解答更新的问题的…”。省略号部分的内容最准确的应该是
A. “民主科学”
B. “进化论”
C. “共产主义”
D. “毛泽东思想”
1852年,100卷《海国图志》最终补成,魏源在新增的第61卷中从在《地球图说》、《外国史略》以及《瀛环志略》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记载,并称其“以部落代君主,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对瑞士的介绍也扩充了篇幅,“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乃“西土桃园也”。这表明当时
A. “师夷长技”说并不排斥吸收西方政治的合理成分
B. “师夷长技””主要就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地主阶级抵抗派陷入学科技还是学政治的困惑
D. 魏源等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走西方道路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写到(概括):第一、二次业革命中的学校成了企业的一个缩影。单一校舍逐步让位于大型集中的学校,学生不能挑战教师的权威,老师会给学生制定作业标准。测验是标准化的,要根据时间和效率来评估。学生被告知交换信息是要被惩罚的欺骗行为。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只有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时,这种教育模式才能被改变。据此请推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表现为
A. 分散型、合作性
B. 集中化、理性化
C. 公平性、理性化
D. 集中化、标准化
《技术史·卷7》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发达的工业国家里,这种公路运输的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同时在较小的城市住宅区,汽车使那些有时间和金钱的人在城里上班,在乡村居住。因此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而郊区在范围和人口方面都有所扩大。20世纪的运输业发展,至少部分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材料说明
A. 工业革命造成的城市化运动不复存在了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习惯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人们居住地类型改变的根本原因
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理论体系。赫兹则致力于用实验来证实这一预言,他证实了辐射的存在,还测定了它的许多特性。马可尼通过下苦功夫致力于无线电可行性设备的完善化,通过证实无线电应用的潜在应用性,他终于创立了商业性的无线电通讯系统。(《技术史》)无线电通讯的发展证实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B. 科学理论研究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前提
C. 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价值
D. 经济因素是进行科学理论创造的本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