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为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它们
1919年1月18日 | 巴黎和会 |
1921年11月12日 | 华盛顿会议 |
1941年8月14日 | 罗斯福和丘吉尔大西洋会晤 |
1942年元旦 | 26国华盛顿会议 |
1945年2月 | 雅尔塔会议 |
①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
②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
③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
④展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由此看来
A. 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 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 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 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1941年,日本与美国为缓和彼此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而举行谈判,双方原则如下:
日本 | 美国 |
不放弃日本对华的正当要求,不妨碍大东亚共荣圈和圣战 不放弃三国同盟的防御性军事义务 不束缚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国防自由 | 尊重一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不干涉他国内政 维持平等原则 非以和平手段,不改变太平洋现状 |
这表明
A. 日本打算协助德国进攻苏联 B. 美国试图维护“门户开放”政策和华盛顿体系
C. 美国仍在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D.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以日美和平为基础
下图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事件
A.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 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 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有识之士都能根据时势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来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材料二 “我中国标本宜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也耶。亟宜一变旧法取法于人,以收富强之实效。一法日本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一法泰西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自然的认识及对改造自然的观点,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面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新变局,郑观应的应对之策及目的。分析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面对学习西方制度的不断碰壁,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及存在的问题,从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穆斯林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种内聚性。类似奥斯曼帝国境内各种巴尔干基督教团体的那种令人费解的少数派集团、类似莫卧儿帝国境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那种宗教不和,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存在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问题:提炼作者对中国文明的观点,并结合所学论证此观点形成的原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