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
A. 君主专制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监察制度
D. 科举选官制度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加强
B.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中央行政运行日益完善
D.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 宰相专权
B. 强干弱枝
C. 地方困弱
D. 过度分权
《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帝权力 B. 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
C. 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 D. 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